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  :  首页  >   集团动态  >  集团新闻

富德康观点:粮食节约,美德传承从我做起
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粮食节约行动方案》并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
而在今年的4月29日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》并实施。
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,食品浪费也属于违法行为。粮食节约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,可见政府为了大家能吃口饱饭也是操碎了心。
 
民以食为天,事实上,节约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我们从小学习唐代李绅写的《悯农》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念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时,父母就教导我们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,节约粮食须知人人有责。
早在春秋时期,就流传着以俭为德的故事。鲁国正卿季文子克俭持家,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,厉行节俭,开一代俭朴风气。当有人建议他作为国相不要太节俭,会给国家丢脸时,他说:
“吾亦愿之。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,吾是以不敢。人之父兄食粗衣恶,而我美妾与马,无乃非相人者乎?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,不闻以妾与马。”
大意是:“我也希望妾穿丝绸,马吃粮食。然而,我看到老百姓愁吃少穿的还很多,所以我不敢。老百姓吃得粗穿得差,我却给自己的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,这不是国相所为吧?我听过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,没听过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。”
 
纵观历史,提倡节约粮食、颂扬节约粮食、批判粮食浪费的故事还很多,除了不胜枚举的民间故事,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诗中读到诗人对粮食节约的思考。
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《咏史》云: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
诗人遍观历代前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,成功多由勤俭,败亡皆因奢侈。从而指出了政权成败的关键。
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次看到农民在地里割麦子,写了一首诗《观刈麦》,前面写看到一家老小齐上阵在烈日下劳作的情形,妇人提着饭菜,孩子提着水壶,还有怀抱着婴儿的女人在边上拾麦穗。白居易跟她闲聊得知其自家田里种的麦子都用来缴税了,只有拾捡地里遗漏的来充饥。见此情景,白居易感触良多,就反思:
“今我何功德,曾不事农桑。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”
种粮的人吃不饱饭,自己不从事耕种,却每年有三百石的国家粮发,到年底都吃不完,想到这里,诗人就觉得很羞愧,并且时时谨记。
 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以国家法度来约束粮食浪费的行为也早已有之。
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,为了确保口粮,很多朝代都颁布了禁酒令。如西汉《汉律》规定: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的处以“罚金四两”。汉文帝为减少谷物的浪费而下诏戒酒。汉景帝年间政府下令禁止酒的买卖,间接杜绝了饮酒。东汉和帝年间,局地水灾,政府下令这些地方禁止有关酒的一切活动。到唐宋元明清时,各朝分别颁布不同的禁酒令。
历朝历代还通过颁布诏令的方式杜绝浪费,节约粮食。如宋太宗颁诏法令要求人民不得浪费粮食,不得聚众酗酒:
“常岁所入,除租调外,不得以食犬鼠,多为酒醪,嫁娶丧葬之具,并从简俭;少年无赖辈相聚蒲博饮酒者,邻里共捕之。”
《明代史话》记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求:
“宫室器用,一从朴素,饮食衣服,皆有常供,唯恐过奢,伤财害民”。
“节俭二字非徒治天下者当守,治家者亦宜守之”。
雍正年间曾下圣旨:
“谕膳房,凡粥饭及肴馔等食,食毕有余者,切不可抛弃沟渠。或与服役下人食之,人不可食者,则哺猫犬,再不可用,则晒干以饲禽鸟,断不可委弃。朕派人稽查,如仍不悛改,必治以罪。”
圣旨将剩粥剩饭如何处理,交代得十分详尽,还厉言告诫,违者必予以治罪。
 
中国是农业大国,也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延续了几千年而弦歌不绝。传统农业靠天吃饭,粮食收成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,遇到旱涝之年,饥荒饿殍时常有之,粮食尚且不能果腹,杜绝浪费,节约粮食就更为重要。
感谢这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今天有能力应对诸多自然灾害,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人口,物质丰富到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没有体验过饥饿。
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,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,同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实现粮食生产18年连续丰收。
尽管如此,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。我国人口多,人均耕地面积小,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,粮食浪费和损耗问题仍然不容小觑。
希望大家都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杜绝浪费,节约粮食从我做起。

加富德康为微信好友